马普托生物多样性学院联合中科院 建立东非物种基因库
近日,莫桑比克马普托生物多样性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,启动 “东非珍稀物种基因保护” 项目,计划三年内建立涵盖莫桑比克腰果、红木等 200
种本土物种的基因库,同时开发 “物种濒危预警系统”,填补东非地区综合性物种基因保护空白。
该项目依托学院植物学与动物学系,团队整合分子生物学、生态学、遥感技术等多学科力量,在莫桑比克戈龙戈萨国家公园、尼亚萨保护区设立 5 个基因采集点,通过 DNA 测序技术记录物种遗传信息,目前已完成 80 种植物的基因测序,其中 3 种濒危红木的基因数据已纳入全球基因数据库。中科院为项目提供 70 万欧元资助,捐赠基因测序设备 30 台套,同时派遣 15 名生物学家参与技术指导,联合开发的 “物种濒危预警模型”,可通过卫星监测植被覆盖变化,提前 6 个月预测物种生存风险,准确率达 89%。
学院设有生物科学、生物技术、生态学 3 个专业,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开设 “双学位项目”,每年选派 10 名学生赴华参与基因研究。校园生活中,学院定期举办 “生物多样性保护周”,学生深入保护区开展物种调查,去年发现 2 个植物新记录种;同时开展 “基因科普进校园” 活动,制作物种保护手册 5 万余份。国际学生中心为来自坦桑尼亚、肯尼亚的留学生开设 “东非物种研究特训营”,结合实地采样讲解基因技术。该校新闻中心开设 “基因库建设日志” 专栏,实时报道项目进展,相关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纳入 “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”。“东非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,” 来自肯尼亚的生态学专业学生保罗・奥廷加说,“基因库的建立,能为子孙后代留住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。”
本文 莫桑比克大学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yuanxi.mu.gov.edu.bi/post/3522.html